红上枝头 富裕手头 暖了心头——柴桑区农综改用小轨道撬动大产业点“柿”成金
金秋十月,走进柴桑区新塘乡胡桥村的千亩柿子基地,漫山遍野的柿树层林尽染,一颗颗饱满圆润的柿子犹如一盏盏小红灯笼,压弯了枝头,映红了村民的笑脸。而与这片炽烈“柿业红”相映成趣的,是穿梭在果林间的一条条银色“传送带”——新建成的3600米运输轨道,正满载着丰收的喜悦,欢快地将一筐筐红通通的果实从山坡高处平稳运下。
弃“肩挑背扛” “小轨道”建功
就在一年前,眼前的丰收景象还伴随着村民们“甜蜜的负担”,胡桥村的柿子林多分布在丘陵山坡上,道路崎岖难行。“以前摘柿子全靠人力,一筐上百斤,壮劳力挑着走山路,又慢又危险,一天下来也运不了多少。碰上雨天,山路泥泞,只能眼睁睁看着果子烂在地里。”一位正在采摘的老果农回忆起往日的艰辛感慨万千。
运输,曾是制约胡桥村柿子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它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和成本,也限制了种植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升。2024年,柴桑区紧紧抓住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契机,将胡桥村柿子基地的产业基础设施升级列为重点扶持项目,投入专项资金,为基地量身打造了一条长达3600米的山地运输轨道。
农综改的精准落地,为胡桥村柿子产业带来了新机遇,运输轨道的铺设,让果实运送效率较人工搬运提升5至6倍,柿子采摘率也显著提升。
铸“钢铁脊梁” 荒山变“金山”
胡桥村蜿蜒盘旋的运输轨道,宛如果园的“钢铁脊梁”。它不受地形限制,爬坡过坎如履平地,一次能轻松运载数百斤的柿子或农资。如今,果农们只需在采摘点将装满柿子的筐子放上轨道车,轻轻一按遥控器,这些“铁牛”便沿着轨道稳稳地将果实运送到山下的集中点。
“不只是省力,人工成本也降低了。”胡桥村党支部书记项章良向记者算了笔经济账,“柿子在运输过程中磕碰损耗减少,品质得到保证。以前因为运输难而不敢多种的山头,现在都成了致富宝地。”
多彩秋天,经轨道运输的新鲜柿子第一时间送上了餐桌。胡桥村将依托柿业,盘活土地资源,扩大优质柿子种植面积,加大产业融合力度,据估算,柿子产业将为村集体经济及果农带来超过20%的增收。
兴“甜蜜柿业” 拓宽增收富民路
“来来来,都来品鉴一下新研发的柿子酒!”随着柿子酒样品的成功酿造,胡桥村三组江西香满溢果业有限公司内柿香四溢,欢声笑语一片。
随着去年运输轨道的开通,运输瓶颈被打破,村里发展深加工产业的信心更足了。今年上半年,胡桥村流转果园380亩,引进以柿子为原材料的柿子酒加工企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左右,柿子酒生产线已完成调试,将于近期投产,预计企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
站在胡桥村山头俯瞰,运输轨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农综改资金的精准铺设,为胡桥村注入源头活水,也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柴桑区将进一步发挥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优势,用好用活财政资金,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三产融合,激活农业一池春水,让更多柿子“红上枝头、富裕手头、暖了心头”的增收富民路越走越宽。
(胡佳姗 张锐敏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洪永林)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