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从荒野到农田的驯化之路
时间:2025-10-21 10:23:30
来源: 央视一套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有着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
从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从荒野到农田,大豆历经了数千年的驯化之路。我们的先民,究竟以何种智慧,让野生大豆完成了影响人类的伟大蜕变?5月中旬,湖口即将进入雨季。曹银苟和老伴儿找出了存放大半年的豆种,准备今年的播种。老曹负责刨坑,这是种豆的常规操作。他手里的工具有些与众不同,那是湖口独有的种豆神器。跟在老曹身后的老伴儿,熟练地把几粒种豆撒在小坑里。接下来,她并没有用土覆盖,而是撒上了一把草木灰。这把草木灰,应验着湖口的一句农谚:“种豆不要粪,只要灰里困。”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人们一直在探索驯化大豆的方法,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调动所有的农耕经验,精心地呵护它成长。与野生大豆相比,栽培大豆的表观性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柔软细长的茎蔓,变成了同一品种高度统一且直立粗壮的茎秆。站起来的大豆,越来越适合大规模种植,它的地位不断提升,最终位列五谷,成为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湖口盛产大豆,而这里最声名显赫的大豆制品,当属一种历经千年传承的调味珍馐——豆豉。煮过的豆粒,开始长出白色的菌丝,再过两天,霉菌成熟,变成了金黄色。这些霉菌对人体无害,我们的祖先早就摸透了它们的秉性,利用它们创造出风味独特的美食。在湖口,豆豉是最具风味的调味料,很多经典菜肴都离不开它的加持。虽然豆豉从来没有占据过中心位置,但是在湖口人心中,豆豉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为了坚守不变的味道,很多农户依然坚持种植传统的农家种大豆,每一年、每一季,他们延续着古老的方法选种、留种。徐雪莲并不知道,她那直观而简单的选种标准,已经涉及生物遗传、品种改良等众多现代科技知识。古老的野生大豆有一个神奇的本领,干透的豆荚会自己炸裂,把成熟的豆粒弹射出去,这是它们自身繁衍、生命传递的独特方法。然而,当大豆被大规模地种植到农田以后,炸荚,就意味着劳作成果的损失。今天,我们的育种专家不断探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解决了大豆炸荚问题。大豆的驯化、品种的改良仍未停止,人们不仅驯化了大豆,还驯化着它的天敌。大豆的叶子上布满虫洞,原来,啃食豆叶的就是这个浑身绿色的胖家伙——豆天蛾幼虫。豆天蛾的幼虫又叫豆丹,是危害豆类作物的害虫。然而,正是因为以豆叶为食物,豆丹体内富含60%以上的优质蛋白,同时,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在江浙一些地区,它可是难得的美味。今天,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也得到了科学系统的保护。湖口大豆栽培系统正是一座活态的“种子方舟”,它承载了人类与自然协作的农耕智慧,也保留着古老的物种基因密码。湖口大豆栽培系统,是中华农耕文明驯化植物的史诗级见证。它凝练了先民从荒野中辨识良种、于岁月里驯育优株的智慧,将匍匐蔓生的纤弱野草,淬炼为挺立千年的粮仓脊梁。它承载的不仅是湖口人“化野为驯”的农耕基因,更是中华文明对植物生命重塑的创世之举。当现代科技叩响古老田畴,这深植于湖口沃土的豆脉,正以基因之力赓续文明薪火,以驯化之智再育未来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