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老百姓 医德暖人心——濂溪区血防人的暖心故事
在血吸虫病防治一线,濂溪区血防工作者们以“守护流行区群众健康”为初心,在查螺、查病、宣教的日常里,用一件件小事诠释着医德医风的温度,让温暖流淌在每一个角落。
芦苇荡里的“追螺人”:用脚步丈量安全
每年春秋查螺季,濂溪区疾控中心血防股查螺队员老彭都会带着团队扎进流行区的芦苇荡。这里蚊虫肆虐、泥泞难行,穿着密不透风的查螺衣,不到半小时就浑身湿透,脚下的胶鞋更是时常陷入淤泥里,拔出来都要费几分力气。

有一次,为了排查一处偏远水域的螺情,老彭和队员们顶着38℃的高温,在芦苇荡里走了3个多小时。年轻队员小户体力不支,老彭就把自己的水递给他,笑着说:“咱们多排查一米,老乡们就少一分风险,这步得走扎实!”当他们终于完成排查,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芦苇荡时,岸边等待的村民早已备好凉茶。老彭说,村民们的笑容,就是他们“追螺”路上最暖心的动力。
走村入户的“查病医生”:把服务送到家门口
“江医生,晚上又来给我们查病啦!”每到查病季,流行区的村民们总能看到疾控中心血防医务人员的身影。许多村民白天需要劳作或外出务工,没有时间进行血吸虫病检查,濂溪区疾控中心血防股江玲医生带着团队选择晚上下乡查病,带着医疗箱穿梭在流行区各个村落。

查病工作中,常遇到村民的不解:“我身体好好的,没必要检查”“抽血会不会伤身体”。这时,耐心便成了她们的“必备技能”。江玲医生在下乡查病时,总会随身携带科普手册,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血吸虫早期没症状,但拖久了会伤肝脏,查一下才放心。”她还会结合当地的晚期血吸虫病例,让村民直观理解筛查的重要性。对于筛查出阳性的患者,江玲医生会详细讲解治疗方案,叮嘱注意事项,还会定期随访复查,确保治疗效果。
田间地头的“宣讲员”:让知识守护健康
“老乡们,血吸虫病不可怕,关键是要做好防护!不接触疫水,饭前便后要洗手……”每到血吸虫病流行季节,濂溪区疾控中心吕岚就会带着宣传资料,深入流行区村落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宣讲。

村里的留守老人居多,很多人听不懂普通话,也看不懂文字资料。吕岚就把防治知识编成方言段子,还画了简单的漫画手册,一页页翻给老人们看,一遍遍地演示如何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有一次,吕岚在下乡查病宣讲时,村民王大妈说:“我们现在又不在河里、湖里洗衣服,怎么会得血吸虫呢?”吕岚立马追问,你们平常不总是去鄱阳湖采摘藜蒿呢,像藜蒿上的露水都很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如果不做好防护很容易感染的。王大妈一脸愕然,吕岚立马送她一套防护用品,教她在采摘藜蒿过程中如何避免感染血吸虫。从此,王大妈不仅自己掌握了防治知识,还成了她们采摘藜蒿队的“义务宣传员”,主动向其他姐妹普及防护要点。吕岚说:“把防治知识送到每一位村民手中,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血防路上,这些平凡的身影,用坚守诠释责任,用温情传递关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在日复一日的付出中,将医德医风的温暖洒满流行区的每一个角落,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与平安,成为群众心中最可靠的“健康守门人”。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