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赣超
昨晚,当终场的哨声在赣州“鸟巢”上空吹响,赣州队捧起首届赣超冠军奖杯,江西足球迎来了最圆满的加冕时刻。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杨继红 摄
风从豫章起,吹梦到虔州。从7月12日南昌八一体育场的揭幕之战,到赣州市全民健身中心的巅峰对决,这一记从盛夏而来的开场哨声,历经110余天的鏖战,写就了一段江西草根足球的热血传奇。
有人说,这不就是“抄作业”抄出来的地方联赛吗?还有人质疑,江西老表能踢出什么好球?但当我们看到赣州主场4万多人齐声高唱《十送红军》,当殷世贤、罗罡等草根球员踢出职业水准的精彩对抗,当一组组数据显示赛事带动的文旅消费正成倍增长……我们不得不承认,赣超踢出的这脚好球,真的“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何以为“超”
赣超的“超”,不是自封自诩,而是“实绩”打底。
竞技水平“超预期”。赣超没有职业球员,也没有天价外援,但场上战术执行坚决、攻防转换迅速,业余球员踢出了不输职业球员的精彩。40岁银行职员雷力钧请假“为城市而战”,大学生罗罡一脚世界级“圆月弯刀”全网封神,教师射手卢欣长期霸榜赣超射手榜……这五百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英雄,用一场场敢想敢打的硬仗、一次次全力以赴的拼抢告诉我们,这才是足球该有的样子。
全民热度“超出圈”。赛场之外,赣超的超级热度更是扑面而来。123万人次的线下累计观赛人数见证着江西人对足球的热爱,全网超百亿的话题曝光量刷新着江西体育的流量奇迹,赣州、九江、南昌等主场万人合唱的“名场面”一次又一次刷屏全网,江西地域文化更是随着赛事热潮频频“出圈”。足球,成为江西人这个夏天最热烈的共同语言。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洪子波 摄
经济效应“超想象”。热闹之外,江西也稳稳接住了赣超带来的“泼天富贵”。赣超带来的超强经济动能,让文体旅融合的热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赛事不再只是“赔本赚吆喝”。赣州赛区创经济价值约2.3亿元,宜春赛区赛事期间餐饮营收翻番、酒店预订量增长170%,南铁开行的“赣超球迷专列”更是将消费热潮蔓延至全省。一场比赛带火一座城,在江西成为现实。

何以为“赣”
有人说,赣超的火爆是偶然。但如果我们读懂江西,就会明白这一切都有迹可循。“赣”字背后,是江西独特的山河格局与人文精神。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杨继红 摄
“赣”字背后,是地理,更是格局。江西三面环山,一面向水,“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地理格局,铺展出发展跃升的“绿茵版图”。“十一个兄弟”看似赛道各异,实则同频共振,踢出了一记精妙配合的“发展好球”。而赛场上的昌九协同、赣中突进、赣南猛攻,又何尝不是江西各地你追我赶、携手发展的生动写照。
“赣”字背后,是实干,更是底色。这片叫“赣”的红色土地自古就知道,唯有实干,才能突破重围。C919国产大飞机四分之一机体“江西造”,首架大型国产民用直升机AC313在景德镇首飞,“中芯一号”基因育种芯片实现“芯”突破……今天的江西,早已不是“内陆腹地”,而是“开放前沿”。这场足球赛事,恰是江西拼搏精神的绿茵映射。
“赣”字背后,是文化,更是自信。江西深厚的历史根脉和文化底蕴,涵养出敢为人先的气度和勇立潮头的自信。而赣超的灵魂,正是源于这份刻在江西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和穿越千年依旧滚烫的江西风骨。赛场之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比分,更是草根球员敢于“亮剑”厮杀的魄力,是雨中万余名景德镇球迷高喊“欢迎九江”的温暖,是赣州球迷用烫皮、甜柚招待客队球员的热情。这份源自文化、成于风骨的自信,正是赣超最深厚的底气。
赣超以足球为镜,照见了江西的地理人文、发展活力与精神内核,成为解读江西的鲜活密码。

何以“长红”
昨晚,赣超迎来终场,但这并不是终点,而是迈向长远的起点。不可否认本届赣超是成功的,但要如何让这份超级热度延续下去,让现象级的“爆红”成为可持续的“长红”,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课题。
从灯光、场地等硬件设施的不足到部分比赛直播画面偏暗、发黄影响观赛体验,再到个别解说不够专业、个别场次的判罚争议,都将赛事组织的“青涩”暴露无遗。个别球迷的不文明行为,也提醒我们球迷文化与赛事氛围缺乏正向的引导。而这些问题,恰是赣超从“一时热”走向“长久红”必须跨越的关卡。
刘勇 摄
值得欣慰的是,改变已然发生。赛事直播团队参照中乙标准调整、增设机位,重新招募与培训一批解说人才等等,赛事组委会的及时整改赢得了不少球迷的认可。“真诚才是必杀技”,“听劝式”办赛是赣超走向“长红”的最好通行证。

赣超首个赛季落幕了
但江西的足球梦想才刚刚启航
这场从夏天吹起的草根足球风暴
带着梦想与热爱
以现象级传播之势席卷赣鄱大地
而这阵风
也必将吹向更遥远的远方
(作者 徐茜茜 王静仪)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