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向江图强”奏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强音
机器臂精准运转、中控屏数据闪烁、智能系统协同联动……走进江西九江各个企业的生产车间,一幅现代化工业图景扑面而来。近年来,九江市锚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工业转型、乡村振兴、物流升级、国际合作赛道上多点突破,一个个标杆企业拔节生长,一个个特色项目落地生根,为区域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工业智造“提档加速” 龙头企业领跑行业
走进九江市彭泽县的江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总控室,巨大的显示屏上,各生产区域的温度、压力、流速等数据实时跳动,多套控制系统像“智慧大脑”般协同运作,让生产全程一目了然。“依靠这些领先技术,生产装置始终保持安全高效运行,智能化水平在行业里稳稳站住第一梯队。”公司总工程师冯圣介绍。目前,心连心已手握57项专利,工艺装备技术达到行业顶尖水平,五项节能改造落地后,每年能省出4000吨蒸汽、40万千瓦时电力,成为化工产业转型的“九江样板”。

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一江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央广网发 韩帅 摄)
2016年落户彭泽后,江西心连心化学工业从单一生产尿素、复合肥的“老路子”中突围,闯出“以肥为基、肥化并举”的新赛道。8年时间,企业营收一举突破106亿元,跻身九江市第三家营收超百亿的民营企业,还将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荣誉收入囊中。
同样在化工领域领跑的,还有位于九江瑞昌市的江西理文化工有限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这家江西省氯碱化工与氟化工领域的“领头羊”,持续深耕技术创新。总投资65亿元的化工一厂,已构建起年产30万吨离子膜烧碱、16万吨甲烷氯化物、30万吨过氧化氢的多元化产品矩阵;化工二厂的新型绿色冷媒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即将为企业发展再添新引擎。

企业工作人员正在介绍主导产业如何加快创新转型、提质增效(央广网发 肖江峰 摄)
“2024年通过系列技改,我们一年减少了3137吨原辅料消耗,省下2007万度电、4.8万吨蒸汽,还节约了20.4万立方米水资源,折合标煤2.3万吨,光经济效益就超2100万元!”江西理文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卫晓宇的话语里满是自豪,数智赋能正让这家传统化工企业焕发出高效清洁的新活力。
乡村经济“破圈出彩” “新农人”玩转新玩法
古祠堂旁的咖啡吧飘着香气,传统院墙内的直播间热闹非凡,在九江彭泽县许家坝古村落里,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精彩上演。2021年,青年创客韩云华带着一群年轻人回到家乡,成立“乡村青年创客空间”,借着农村宅改的东风,把闲置老宅改造成网红民宿、黄梅戏工作室,让沉寂的古村落重新“活”了起来。

许家坝翰林故里创客空间老宅(央广网发 尹博 摄)
“现在每年能接待上万名游客,老房子变成了‘聚宝盆’!”韩云华笑着说。这群“新农人”不仅会改造村落,还懂“流量密码”。他们扛起相机,走遍九江的山水田野,推出《彭蠡泽也》《跟着诗词游江西》《江西如此多“椒”》等系列短视频,把九江的自然风光、传统文化、特色美食搬进屏幕。其中,公益作品《江西就要惯着你》更是火遍全网,单平台浏览量突破2000万次,连续一周稳居抖音全国热榜第4名,让“大美江西”的名片越擦越亮。
流量变销量,人气变收入。依托短视频积累的粉丝基础,团队搭起农产品直播间,把彭泽的大米、柑橘、茶叶等特色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2022年至2024年,直播间连续三年营收超1000万元,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以上,村民年增收超30万元,实现了“文化出圈”与“经济增收”的双向共赢。

瑞昌市溢香农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在九江瑞昌市的溢香食品产业园,园区构建起集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冷链仓储、电商物流及服务配套于一体的全链条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并通过“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有效带动了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化领域,溢香食品产业园同样交出亮眼答卷。园区搭建起“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冷链仓储+电商物流”的全链条体系,“我们通过‘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分散的农户聚成‘发展共同体’,这样一来,就可以带动周边农户一起致富增收。”瑞昌市溢香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泽清说道。
物流枢纽“通江达海” 黄金水道释放红利
长江之滨,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公用码头一片繁忙:吊机挥舞巨臂,集装箱有序装卸,货轮鸣笛启航,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座累计投资3.5亿元的港口,自2015年10月投用以来,便成为九江连接外界的重要门户。450米岸线、4个10000DWT泊位,能同时处理集装箱、件杂货和散货,设计年吞吐量达280万吨,通过能力300万吨。

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公用码头运输航拍(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2019年刚运营时,全年业务量才64万吨,去年直接冲到753万吨,十年间翻了十多倍!”瑞昌港投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金生的话里满是骄傲。2021年,码头通过国家验收升级为一类口岸,国外货物能直接进出口,外籍船舶也能稳稳停靠,标志着九江港正式形成“一口岸三港区”的格局。为了让港口“跑得更快”,2018年瑞昌市升级改造监管区,建起堆场天桥、完成码头技改;2019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九江港口岸扩大开放瑞昌港区,让港口辐射范围从本地延伸到全省及周边地区。2024年,码头还将启动改造,把传统门机作业换成全封闭皮带,廊道顶部铺上光伏玻璃发电,让物流效率再提一档。

九江彭泽县红光码头(央广网记者 周蓓 摄)
在九江彭泽县,红光码头则扛起了“江西最大集装箱码头”的大旗。2700米长江岸线上,“鄱阳—九江—上海”航线畅通无阻,打通了“赣沪通”物流新通道,让江西的内河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实现“无缝对接”。“从这里出发,外贸集装箱经上海洋山港或太仓港转运,能直达世界156个国家!”彭泽县红光港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新星介绍。2024年1-7月,码头已完成26.5万标箱的吞吐量,预计全年能突破40万标箱,为九江外贸经济装上“强引擎”。
国际合作“搭台唱戏” 产业集群聚势生长
走进九江市濂溪区,中国-新加坡(江西)产业园的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这里是九江对外开放的“新窗口”。2024年,这座园区正式落户,被纳入江西省首批国际产业合作园区,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划分出科技城(2.2平方公里)与滨湖(5.1平方公里)两大片区,以“园中园”模式打造产业高地。

航拍中国-新加坡(江西)产业园(央广网发 尹博 摄)
“科技城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滨湖片区主攻现代纺织、新能源、新材料,两区错位发展、互相补台。”九江市濂溪产业园党工委副书记董柏村介绍。目前,园区已吸引370余家企业入驻,其中规上企业90家,近1万名员工在这里干事创业。依托金鹰集团全球最大的纤维素纤维生产基地,园区正沿着“补链、延链、强链”的路径,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纤维素纤维全产业链,以及长江经济带智能制造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
为了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园区创新推出网格化管理:把园区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每周上门走访企业,听需求、解难题。“不管是政策咨询还是手续办理,网格员都能帮我们对接,省去了不少麻烦。”九江市濂溪产业园党工委副书记董柏村说道。
从工业车间的智能升级,到乡村田野的创意迸发,从港口码头的通江达海,到国际园区的开放合作,九江正以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长江经济带建设书写“九江答卷”。(记者 郇康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