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江图强 彭泽有“度”——聆听一座临江小城的潮起之声
细雨蒙蒙,江风拂面。九江红光国际港内,巨大的桥吊正将集装箱稳稳装上货轮。这艘即将启航的货轮,载着的不仅是货物,更承载着江西通江达海的梦想。

九江红光国际港码头 供图 彭泽县委网信中心
“这里是江西的北大门,长江溯流入赣第一县。”站在码头上,彭泽县红光港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新星语气中充满自豪。10月30日下午,“向江图强谱新篇”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九江彭泽,在这片拥有46.5公里长江岸线的土地上,感受一座临江小城的精彩蝶变。
发展之度:绿色工厂的“循环密码”
彭泽的第一站,采访团来到江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连心公司”)。让人意外的是,这家年营收超百亿元的化工企业,厂区绿树成荫,几乎闻不到异味。

江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厂区 供图 心连心公司
“我们坚持‘1411’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公司总工程师冯圣君向采访团介绍。在他身后,巨大的化工装置正在高效运转,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企业的环保投入——生产系统烟气实现全方位超低排放,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000万方,回收利用30多万吨。
走在厂区,处处可见“资源吃干榨净”的理念实践:污水回用系统每年节水400万吨,煤灰炉渣资源化处理每年再利用45万吨。“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我们要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冯圣君说。
这家从河南落户彭泽的企业,如今已成为江西省唯一的尿素生产企业和工信部指定的化肥保供企业。投资180亿元的两期项目,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更带来了绿色发展的全新理念。
古今之度:文化地标的“时空对话”
彭泽的魅力,不仅在于现代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在于千年文脉的传承创新。

狄公楼 供图 彭泽县委网信中心
登上新建的狄公楼,39米高的仿唐建筑与滚滚长江相映成趣。彭泽县文物保护所所长程光指着展陈介绍:“狄仁杰在彭泽任县令期间,留下了乞免民租、纵囚施仁等佳话。我们希望通过这座楼阁,让历史人物的德政精神得以传承。”
各层展厅以不同主题展示着狄仁杰的生平与政绩。在第三层,专门展示了狄仁杰在彭泽的仁政善治,其民本思想与法治精神,至今仍给人以启迪。
不远处,五柳书院书香四溢。这座在“柳州书院”原址上重建的仿唐建筑,承载着彭泽人对陶渊明“田园精神”的传承。彭泽县图书馆馆长汪雯雯说:“书院不仅藏书丰富,还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从狄公楼到五柳书院,彭泽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守护好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
开放之度:黄金水道的“枢纽雄心”
彭泽的抱负,远不止于此。
回到红光国际港,规划图展示着这里的雄心壮志:整个项目计划投资106亿元,规划建设19个5000吨级泊位,分五期开发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成为江西省在长江黄金水道上的综合物流运输体系航运中心。”陈新星说。

九江红光国际港 供图 彭泽县委网信中心
对于身处内陆的江西而言,红光国际港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货物进出的口岸,更是全省对接长江经济带、融入“双循环”格局的战略支点。通过多式联运体系,这里的货物可以便捷地连接水、公、铁各种运输方式,有效降低区域物流成本。
望着江面上往来穿梭的船舶,陈新星充满信心:“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水运体系标杆。”
乡村之度:数字赋能的“创客故事”
离开长江岸线,采访团来到芙蓉墩镇的许家坝村。这个曾经的普通乡村,如今因一群年轻人的回归而焕发新生。
“我们依托翰林文化、生态与古宅资源,打造‘三基地、两平台’。”许家坝翰林故里创客空间负责人韩云华介绍。2021年,当地招引青年创客团队归乡,将这座古村打造成了江西省乡村旅游AAA景点。

芙蓉墩镇许家坝村夜景 供图 彭泽县委网信中心
走在村里,老宅焕新,电商直播基地里年轻人正忙着带货。创客团队从最初的3人扩大到16人,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我们的短视频平台总浏览量超3亿,《江西就要惯着你》等作品成为江西文旅流量标杆。”韩云华笑着说。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成功正在产生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用数字时代的思维,让古老的乡村焕发新的活力。
暮色渐浓,彭泽的故事还在续写。长江岸线上,心连心的厂区灯火与狄公楼的璀璨灯光交相辉映;红光港内,夜航的船舶鸣响汽笛;许家坝村,创客空间的直播间依然热闹。
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正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书写着自己的精彩篇章。从绿色工厂到文化地标,从开放枢纽到数字乡村,彭泽用自己独有的“温度”,诠释着“向江图强”的深刻内涵。在这里,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更是一个关于梦想与奋斗的生动故事。(文 汪婕)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