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翻译”到“精准诊断” 环保服务再升级
“这块A级牌匾不仅是荣誉,更意味着在重污染天气下可以正常生产,这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环保负责人杨经理手持刚刚获颁的绩效A级企业牌匾感慨道。两个月前,他还在为绩效分级申报材料反复修改而头疼。
转变始于一场特别的培训会。九江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将抽象的政策条文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工具包”,从评级标准到申报流程,从资金申报到常见误区,专家们用真实案例逐条解析。
“现在不仅知道怎么填,更明白为什么这样填,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杨经理说。培训后建立的“绩效分级答疑群”已成为企业的“移动顾问”,短短几周解答问题200余个。
这场被企业称为“政策翻译会”的培训,标志着九江经开区生态环境绩效分级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九江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将复杂的政策要求拆解为清晰的操作指南,制作成易懂的“政策工具包”,让企业一看就懂、拿来就用。
“工具包里最实用的就是申报案例解析。”一家化工企业环保专员表示,“专家把成功的申报材料做成模板,数据怎么测算、佐证需要哪些,都一目了然。”这种“政策翻译”不仅解决了企业“看不懂”的困惑,更激发了企业参与绩效分级的积极性。
解决了“看不懂”,还要破解“做不到”。九江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创新推出“企业环保诊断书”机制,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生产一线,为企业量身定制整改方案。
在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车间,帮扶小组带着诊断清单逐个工序排查,发现废气无组织排放问题后,现场开出“药方”:优化投料方式、封闭收集管道。
类似的精准诊断在区内不断上演。为纸制品企业完善清洁运输方案,帮助覆铜板企业定位废气泄漏点,指导九江石化解决加热炉监测数据波动难题。“专家一眼就看出是烟囱跑冒滴漏和采样管路老化的问题,并给出了具体改造方案。”九江石化安全环保室主任米鹏涛说:“这种诊断式帮扶,让整改方向一下子清晰了。”
在九江经开区生态环境局指导下,九江石化成功申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用于无组织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投用后,每年减排挥发性有机物340余吨,节省运维成本50多万元。
九江经开区建立绩效分级与环保信用联动机制,高绩效企业在重污染天气期间享受“不限产、不停产”政策,并在资金申报、执法监管等方面获得优先支持。目前,全区已帮助6家企业成功申报中央资金1800余万元,3家企业获评A/B级,31家企业获评C级。
九江经开区全面梳理200余家涉气企业情况,“一企一档”分类施策:对先进企业树标杆,对后进企业帮助进行改造,推动整体提升。
“我们要把绩效分级打造成衡量企业治理水平的标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通行证。”九江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吴潇表示,目前,该局正针对未达标企业开展“回头看”,并计划年内再次组织点对点帮扶。(丁耀洲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周慧超)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