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唯一!一座城,国字号“文明”大满贯
当越来越多的人从“看客”变成“参与者”,当志愿服务从“一阵风”变成“四季常”,这座山城正用最朴素的坚守,编织着属于41万人的文明梦想。
作者|曹东海 题图|武宁城区新貌
今年5月,武宁县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罗坪镇、宋溪镇王埠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武宁县税务局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豫宁街道古艾社区邓小金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武宁县第六小学获评全国文明校园。至此,这座山水之城成为全省唯一获评精神文明“五大创建”国字号荣誉大满贯的县级行政区。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治”,从“环境蝶变”到“精神升华”,近年来,武宁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为宗旨,将“民生为基”“典型为引”“志愿为翼”三大工程融入城市肌理,实现由“生态强县”到“文明高地”的跨越。
武宁县湖滨北路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
从“面子工程”到“里子革命”的治理升级
晨光初绽,武宁县东门市场褪去旧日尘埃,焕发勃勃生机。市场门口的便民早餐摊前,烟火升腾。摊主热情地招呼着顾客,城管队员路过,微笑着提醒注意卫生。在这里,城市管理不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与百姓生活的温暖交融,这是武宁改善民生的生动注脚。
改造后天水名都小区,曾经斑驳的墙面如今焕然一新,坑洼的道路变得平坦宽阔。改造过程中,社区组织居民代表共同商议,从停车位规划到休闲设施的添置,充分尊重民意,小区居民李大爷感慨道:“以前这儿杂乱无章,现在住得舒心多了,生活也更有滋味!”
新建的武宁县第四幼儿园里,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唱歌、画画;在鲁溪镇建成武宁县人民医院北院,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疗。
在武宁,民生改善体现在每一处细节。新城农贸市场摊位整齐,电子秤公平公正,还有免费检测服务;公园新增的公共厕所,设施齐全、干净整洁;公交站台遮阳挡雨,线路信息一目了然,为出行提供便利。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武宁县启动朝阳坝改桥及朝阳路改造提升工程,打通朝阳湖与庐山西海,让朝阳湖成为流动的活水;新修旅游码头、游步道、景观花园等,让脏乱的卫生死角成为城市休闲观光的新地标。“没想到,家门口变得这么漂亮,现在出门就可以在公园里散步了。”78岁的柯芳芹老人乐呵呵地说。
2021年以来,武宁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95.6亿元,共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建设、桥梁修缮、公园扩建、广场升级、景观打造、污水处理设施改造等重点民生项目112个。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改善民生福祉的关键抓手。”武宁县委书记洪碧霞介绍,县城中心城区分成13个片区,调动起各行各业力量共同参与文明创建,齐抓共管、常态长效,实现文明创建从“局部突破”到“全域文明”的进阶。
“情定武宁、新风同行”武宁县第四届公益集体婚礼。
从“凡人微光”到“文明风尚”的磁场效应
近日,武宁县古艾社区的多功能室里,一场“模范好人故事汇”引得观众连连叫好。全国文明家庭代表邓小金走上台,讲述着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照顾患病丈夫、邻里互助、参与志愿服务的故事,台下掌声阵阵。社区居民王海林感动地说:“邓阿姨就在身边,她让我明白,做好人好事并不难,文明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在武宁,榜样无处不在。全国文明单位武宁县税务局的员工走进社区,开展义务宣讲、税法宣传;全国文明村镇宋溪镇王埠村乡村致富带头人手把手教村民种植特色农作物,共享致富经验……这些榜样的事迹,通过典型宣讲等形式传遍大街小巷。
樟树下社区设立的“文明红黑榜”,上榜的好人好事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不文明行为则被督促整改。有一次,小区里有居民乱扔垃圾,被列入“黑榜”,受到大家的指责后,当事人认识到错误,主动打扫小区卫生。如今,争当文明人、争做文明事在武宁蔚然成风
为充分发挥身边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让身边事影响身边人,武宁县专门以清江乡青年徐亮亮板车接新娘事迹为原型,创作《板车接新娘》移风易俗小品节目,并在全县开展节目巡演,备受群众欢迎。
在柳山书院遗址,“中国好人”陈燕燕带领武宁县第五小学的孩子们上诗歌课,清朗童声与山间清风相映成趣。从2019年开始,她自费带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创作发表童诗千余首。她的足迹遍布全县众多偏远小学,累计开展采诗活动50多次,采集诗歌3000多首,让农村众多留守儿童拥有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童年。
走进武宁县司法局道德讲堂,一场“‘声’入人心”好人宣讲会正在进行,“九江好人”肖高武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名森林公安民警退休后继续做一名守护生态的公益环保人,一个人影响一群人做环保公益的经历。
这样的场景,在全县机关单位、街道社区、中小学校经常上演。截至目前,武宁县累计获评市级以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66人次,形成“身边榜样不断涌现、凡人善举层出不穷”的生动局面。
武宁县移风易俗文艺节目巡演。
从“红甲跃动”到“全域共治”的文明构建
“没想到我在网上下个单,我儿子就能到社区阳光服务站上科普课了,太意外了。”竹岭村社区居民田小红高兴地说。
依托江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群众可在平台“点单”,县级实践中心负责“派单”,志愿组织(者)“接单”,最后群众还可以对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满意度“评单”。通过“菜单化”服务,打通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今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蓝豹救援志愿者支起“广场课堂”,手把手教市民群众消防安全知识;医疗志愿者摆开诊台,给老人测血糖、讲养生;最受欢迎的要数“移风易俗宣传摊”,志愿者和市民一起玩移风易俗知识问答幸运大转盘互动游戏,现场欢乐声此起彼伏。围观的登高山社区李大娘直点头:“这活动有意思,可以在快乐游玩中感受文明新风。”
宋溪镇王埠村开展文艺演出活动。
在武宁,传统节日变成“志愿嘉年华”。春节前的“年货大集”,志愿者忙得脚不沾地——写春联、送福字、送年画;端午包粽子比赛现场,志愿者带着留守儿童给孤寡老人送“暖心粽”……“以前过节光知道吃吃喝喝,现在跟着志愿者做点有意义的事,心里更踏实!”东渡社区陈大姐笑得合不拢嘴。
每件志愿小事都是一本民生账本。老旧小区改造时,志愿者组成“民情收集队”,挨家挨户记需求,把停车位不足、路灯不亮等问题全解决了;环保志愿者发起“净滩行动”,每周六在庐山西海湖畔捡垃圾,如今整洁的湖岸线成了网红打卡点。“别小看这些红马甲,他们眼睛里看的是咱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手里干的是实实在在的文明大事!”观湖社区居民吴大叔竖起大拇指。
如今的武宁,志愿服务活动早已不是“一人一把扫帚”的老套路。依托483支志愿服务队、3.4万名注册志愿者组成的“红色矩阵”,从西海湾景区的“文明旅游向导”到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督员”,群众需要啥,志愿者就干啥。
漫步武宁街头,红马甲的身影穿梭在晨光与暮色中。他们是校门口的“安全卫士”,是公园里的“环保先锋”,是社区里的“贴心管家”。当越来越多的人从“看客”变成“参与者”,当志愿服务从“一阵风”变成“四季常”,这座山城正用最朴素的坚守,编织着属于41万武宁人的文明梦想。
来源:当代江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