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插在项目上 党员攻坚当先锋——九江经开区李家山泵站雨污水管网改造项目建设纪实
 
九江经开区李家山泵站雨污水管网改造项目配套设施工程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抢抓有利天气,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夜间,党员干部在九江经开区李家山泵站雨污水管网改造项目配套设施工程建设现场,讨论项目建设进度。
近日,记者走进九江经开区李家山泵站雨污水管网改造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繁忙的施工场景映入眼帘,机械作业声此起彼伏,施工人员分布在各个点位,党员先锋岗、工人先锋号、青年突击队等旗帜在项目工地高高飘扬,在项目党组织的带领下,建设者们正抢抓有利天气,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为实现“雨污彻底分流、消除城市内涝、全面提质增效”的核心建设目标,九江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积极统筹、主动作为,建立了“区党工委书记月调度、区管委会主任半月调度、区分管领导周调度”的层层推进的工作机制。今年以来,九江经开区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现场督导并召开项目推进会110余次。九江经开区深入践行“党旗插在工地上、支部建在项目上”的理念,以党建为引领,将党的领导贯穿项目建设全周期,有力地推进项目建设提速提质。目前,项目主体泵房已基本完成,相关配套工程进入冲刺阶段,“苦战70天,全面完成项目工程任务”的攻坚号角已拉开,全体建设者正以“满弓”姿态全力冲刺建设目标。
铸就攻坚堡垒 组织力从相加到相融
李家山泵站雨污水管网改造项目具有管线复杂、改造施工难度大、时间紧的困难,单靠某一家单位“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如何凝聚多方合力,切实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效?今年5月,临时党支部应运而生。以党组织为纽带,打破参建单位间的行政壁垒,汇聚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党员,成员涵盖区职能部门干部、项目技术骨干与一线施工党员,构建起以党支部为统领、党小组为触角、党员为细胞要素的工作格局,真正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项目攻坚的实际效能。
项目临时党支部以“党建+项目”模式凝聚合力,建立“每日现场调度、每周联席会商、每月党群恳谈”工作机制,聚焦项目建设堵点难点,制定“一项目一方案一服务团队”攻坚计划,通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严格把控工程进度与质量。目前项目已实现关键节点全面突破,在项目泵房主体基本完工的同时,配套设施建设同步跟进,为项目竣工投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勇当攻坚先锋 战斗力在急难险重中淬炼
项目临时党支部不仅是“组织中枢”,更成为党员践行使命的“战斗阵地”。党员以“一人双岗、双重身份”践行使命,同步设立“党员先锋岗”和“红旗责任区”,对关键节点工程实行党员责任制,明确党员在质量管控、进度攻坚、安全监督中的职责,让党员在攻坚一线亮身份、作承诺,用实干破解项目建设中的“硬骨头”。
“关键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们多盯一点,项目就能快一点,居民就能早一点受益。”项目建设总工程师、也是党支部成员的魏巍介绍,目前根据施工作业面,划分了19个“红旗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的党员负责人都将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跟进,通过“日跟踪、周复盘、月通报”确保各项任务不打折扣。为抓工期、保质量,党员干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夜间施工力度,抢晴天、战雨天,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同时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制度,高风险工序全程监督,夜间巡查时全程记录履职情况,对发现隐患当场要求立行立改,做到“隐患不过夜、问题闭环销号”,切实高质高效推动项目建设。
筑牢惠民根基 服务力在系统治理中彰显
在全力推进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该项目坚持系统治理理念,同步完善配套管网系统,统筹解决雨污分流、内涝治理等民生难题,让项目建设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党组织负责人带领施工人员开展管网“地毯式”排查,摸清管网情况,“逐点位、逐路段”核实施工图,聚焦“是否冲突、是否过度、是否缺错、是否可行”四个维度进行细致核实,同步优化设计方案,将内涝治理融入管网改造细节。施工过程中,团队还组织现场再复查、再核实,实施全过程设计优化,严控建设成本。
同时,坚持把党建工作融入安质管控。选聘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5名、青年安全质量监督员5名,深入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安全示范岗”“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青年安全质量监督岗”等活动,形成检查记录、检查通报,及时消除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全方位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在验收阶段,由参建方及建设、环保、街道、社区、物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组成的验收小组,通过多方参与、多维度评估的方式,对项目进行现场核查及验收,全力打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民生工程、样板工程,确保项目建设实效能够长效发挥,切实惠及群众。
党建领航聚合力,项目攻坚惠民生。九江经开区上下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加力推动李家山泵站雨污水管网改造项目建设提速冲刺,向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民生项目答卷,为九江经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特约记者 黄安 见习记者 蔡文含 本报记者 梅俊/文 蔡钦/摄)
责任编辑:
 
							
						
					 
							 
							 
                            



 
                         
                        